春雨贵如油”,意在强调春雨的珍贵,但也从侧面反映出中国人对“油”的重视和油在中国人心目中的价值。中国人的饮食离不开油脂,从菜肴、小食到点心,都有油脂的身影。
最初获取的是动物性油脂。人们在学会用火后,尤其是在烹制动物性原料时,体会到油脂的美妙。食物因动物性油脂变得美味可口。《考工记》有注释:“脂者,牛羊属;膏者,豕属。”因此,人们以“羊脂玉”誉美玉,称“猪油”为“猪油膏”就不难理解了。中国人早在新石器时期就开始圈养家猪,因此,猪油是主要的食用油来源,而牛羊等也被用作食用油,但绝不占大宗。在古代,牛是中国人从事农耕的重要帮手,若不是老病之躯,人们是不会宰杀耕牛的,更不用说获取牛脂了。直到今天,动物性油脂,尤其是猪油仍活跃在中国食物的制作中。随着社会的发展,植物油在食用油中所占的比重越来越大,中国大部分地区属于农耕型,种植粮食的首要目的是为了满足人们果腹生存的需要,在此基础上,粮食才能有其他的用途,比如酿酒、制酱,榨油亦如此。还有一个不可回避的原因,中国的人口到清朝时激增,使用动物油的成本过高,伴随着技术的进步,植物油益发容易获得,且成本较低,所以植物油逐渐成为中国人最主要的食用油来源。
我国有热带、亚热带、暖温带、寒温带、高寒等多样气候,植被多种多样,所以,中国的环境气候适合多种油料植物的生长。在中国,油料作物有大豆、油菜、花生、油茶、芝麻、油桐、乌桕、蓖麻、油棕、椰子、核桃、腰果、可可、鳄梨、小葵子、油莎草、油橄榄、红花等。所以,根据不同地区的不同油料植物,山东、福建有吃花生油的优势、西北地区有吃胡麻油的优势,四川、青海、湖北等地有吃菜籽油的优势,新疆有吃葵花籽油、红花油的优势,湖南等地有吃茶籽油的优势。